国产精品v在线播放www,亚洲日本人在线看片,91aaa在线国内观看,亚洲日本电影久久

  1. <style id="sskie"><u id="sskie"></u></style>
      <sup id="sskie"></sup>
    • 上大學,先上銜接班?

      分享到:
      分享到:

      上大學,先上銜接班?

      2025年09月10日 13:49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孫厚銘

        發(fā)于2025.9.8總第1203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對于即將上大一的李小然來說,高考后的暑假并沒有想象中的輕松。

        他身邊不少同學參加了培訓機構開設的高大銜接班,即高中和大學的銜接班,提前學習大學的數(shù)學、物理和英語課程。同輩壓力下,他也開始照著網課和大學教材自學。但很快,他發(fā)現(xiàn),新生群里總有人學習進度比他更快,讓他擔心一開學就會落后。

        這種“搶跑”的心態(tài),是十幾年的應試經歷在他身上留下的慣性。李小然即將在一所“985”高校開始大學生活,如何延續(xù)以往的成功,是一個挑戰(zhàn)。

        除了培訓機構,近年來,多所高校也推出了高大銜接課程,試圖幫助新生平穩(wěn)過渡。多位受訪學生和專家則認為,要跨越高中與大學之間的“溝”,遠不是幾門課程能解決。爭議背后,是長期被忽視的高中與大學銜接問題。

        實現(xiàn)“逆襲”?

        王美在北京一所“雙一流”高校學習經濟類專業(yè),去年畢業(yè)于東北地區(qū)的一所省級示范高中。高考后的暑假,她在就讀高中附近的一家培訓機構參加了高大銜接班,近一個月的課程中,她遇到了不少同學。據(jù)她了解,有的學生是為了提前預習大學知識、準備開學的分班考試,也有學生只是為了應付家長?!凹议L看不得他們高考后天天打游戲、睡懶覺,但在高大銜接課上,他們也會玩手機、打瞌睡?!蓖趺勒f。

        “暑期提升、助力大學逆轉”,這是一所培訓機構打出的口號。這家機構口中,高考成績不理想的準大一學生,可通過高大銜接班實現(xiàn)“逆襲”。

        《中國新聞周刊》以學生身份咨詢時,某頭部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介紹,其所在機構所開設的高大銜接班也叫大學預科班,課程內容主要涵蓋大學數(shù)學、大學物理、計算機程序設計和四六級英語等。主要賣點是提前學習數(shù)學和物理的核心知識點,避免掛科,在大一取得較高績點,從而爭取保研資格;四六級英語課和口語課程,為全英文授課的實驗班、演講比賽、出國交流或留學計劃提前做準備。該工作人員稱,其所在機構28小時的大學數(shù)學預科班收費4980元,48小時的四六級英語課收費5980元。

        “我們并不太推薦高大銜接班?!痹摴ぷ魅藛T表示,高大銜接班多為線上和線下課程相結合,沒有配備一線師資,也不能保證教學效果。他更推薦開學后的課程,例如收費13000元的四六級小班課,通過率可達80%,開學后一對一的數(shù)學、物理輔導課,每小時收費900至1200元。如果學生有保研或出國需求,機構也可提供相應輔導。

        《中國新聞周刊》梳理了多家培訓機構的高大銜接班課程發(fā)現(xiàn),這些課程不僅涵蓋大學的相應知識,還包括大學常用的Word排版、簡歷寫作等。這些課程已開設多年,今年暑假被媒體報道后,不少機構在社交媒體上遭到質疑,被指“割韭菜”“販賣焦慮”。有工作人員回應稱,高大銜接課程是高中培訓課程的延伸,也是在家長和學生需求下,順水推舟開設的。

        在即將步入大二的王美看來,高大銜接班的作用十分有限。銜接班使用的教材與大學所用的不同,同一知識點不同老師講授的重點也不一樣。而當大學課堂上講到銜接班未涵蓋的新知識時,她仍需經歷適應和磨合的過程。

        開設高大銜接課程的不只培訓機構。近年來,南京郵電大學、揚州大學等為準大一新生提供免費的大學數(shù)學銜接課程;蘇州大學、青島理工大學等則推出收費的銜接課程。今年7月,四川師范大學開設了大學數(shù)學和大學英語銜接課程,要求所有今年入學、教學計劃中含有相應課程的新生,必須在8月18日至正式入學前完成指定內容的學習。

        四川師范大學的課程上線后,該校不少新生表現(xiàn)出抵觸。該校一位準大一新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銜接課程內容主要是高等數(shù)學前幾章、英語四級詞匯、大學英語的錄播課程。其中,大學英語的銜接課還設置了0.5學分,觀看錄播視頻占銜接課成績的25%,開學第八周后有測驗,占課程成績的50%,在一個背英語四級預備級詞匯的小程序上打卡,成績占25%。在該校多位高年級學生看來,學校開設銜接課程的初心是幫助學生適應大學學習,但依靠錄播課程和背單詞等手段,能起到多大作用,還有待檢驗。

        彌補“斷層”?

        開設銜接課的通知中,四川師范大學教務處提到,有調查顯示,入學前兩個月,全國超過60%的大一新生完全聽不懂大學數(shù)學,原因在于知識斷層、思維驟變和學習方式轉變。開設銜接課程,正是為了彌補這一斷層,訓練大學數(shù)學思維,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在一些大學教師看來,這類銜接課程具有一定必要性?!比A中師范大學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院副教授李娜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不少學生進入大學后會發(fā)現(xiàn),就一些內容而言,大學數(shù)學與高中所學缺乏連貫性。例如,基礎教育階段的解方程基本不超過四次方程,而大學數(shù)學一下跳躍到n次甚至無限次方程,現(xiàn)實中沒有對應的模型,對學生思維和抽象能力的要求都大大提高。她觀察到,有的學生一兩個月就能適應高等數(shù)學的思維,但大多數(shù)學生需一個學期左右。

        近年來,李娜發(fā)現(xiàn),剛入大學的學生經常遇到一些高中階段沒有涉及,或已被刪除的內容,如極坐標等,這讓高中與大學知識的脫節(jié)更加嚴重。這是因為多輪課程改革中,高中教材刪減了部分知識點,而大學教材改版次數(shù)較少,沒有對缺失內容補充說明,大學教師也不清楚高中的教材改革到了什么程度。

        王美發(fā)現(xiàn),進入大學后,教授其高等數(shù)學的是一位資歷頗深的教授,上百人的課堂里,知識點被快速帶過,幾乎沒有配合的例題講解。很快,她就跟不上課堂的節(jié)奏,只能在課后花更多時間自學。

        “一些老師的科研能力很強,但是教學方式并不一定適合學生?!崩钅冉榻B,大學一次課為90分鐘,大部分時間都用于講授新知識,需學生自主學習并積極提問。對不少高校而言,大一上的課時本就不多,最近幾年的本科培養(yǎng)方案里,又新增了若干通識類的課程,總學分固定的情況下,使得基礎學科的教學時長進一步被壓縮。她認為,內容斷層和學習方法未轉變的前提下,一些學生期末有可能掛科,更深層次的影響是,邏輯性很強的大學數(shù)學,對一些學生而言,會變成以記憶為主的學習,有學生寄希望于背誦例題、依賴老師期末“撈人”。

        除數(shù)學這樣的基礎課之外,高中和大學的其他知識也存在脫節(jié)。一位西南地區(qū)某省屬重點本科院校的大二學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在2023年參加河北省高考時沒有選考化學,進入大學學習生物專業(yè)后,他發(fā)現(xiàn)大量專業(yè)課程都涉及化學知識,“我覺得和英語、數(shù)學相比,化學更需要銜接課程來幫助過渡”。

        “新高考改革后,學生自由選科,容易導致高中知識結構與大學所學專業(yè)脫節(jié)?!闭憬髮W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木洲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針對生源特點,一些省屬重點大學提出要求,如果學生在高中未學過相關學科,進入對應專業(yè)前,需提前學習前置課程并獲得學分。

        李木洲認為,目前過度追逐績點的風氣下,學生適應大學的試錯成本較高,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關于高中與大學銜接的焦慮。近年來,本科與研究生招生和學習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不少學校開始強調本碩博一體化培養(yǎng)等長周期培養(yǎng)項目,這也導致一些學生更看重高大銜接。

        四川師范大學一位外語專業(yè)準大一新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按照課程要求,她不需要參加學校的大學英語銜接課程,但為了取得好成績、爭取轉專業(yè),她也主動參加了銜接課程的學習。

        “建立高中與大學的銜接生態(tài)”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徐芳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高中和大學出現(xiàn)脫節(jié),一方面,源于基礎教育過于強調把知識“打包”給學生;另一方面,大學新生教育中對學習方法、時間管理和心理調適的指導不足?!斑@不是簡單的報不報銜接班、銜接班是不是‘智商稅’的問題,關鍵在于建立高中與大學的銜接生態(tài)?!?/p>

        事實上,國內已有一些高大銜接的實踐。2021年起,復旦大學面向上海高中生開設“周末學堂”拔尖學科先修計劃。第五期“周末學堂”于今年3月啟動,涵蓋文、社、理、工、醫(yī)等22個學科,共提供1700余個名額,學生可任選一門課程,在周末前往復旦大學對應學院上課,名額開放后僅1分鐘便被搶空。北京市自2007年起實施“翱翔計劃”,讓高中生提前接觸大學學習與生活。不過,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教育學院講師楊帆看來,這些嘗試大多仍局限于小范圍,距離形成系統(tǒng)化的高大銜接還有很大差距。

        楊帆的研究領域是美國教育史和中美比較教育,長期從事美國高大銜接研究。他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國外雖然也有付費的大學課程輔導和職業(yè)規(guī)劃輔導,但高大銜接更多由政府、非營利性教育組織和高校主導完成?!芭嘤柊嘀皇亲鳛橐环N補充形式,而且,其本質是一種資本運作和教育產業(yè)化現(xiàn)象,可能加劇教育不公平?!?/p>

        “高中與大學之間的銜接在國際上是一個老話題?!崩钅局藿榻B,在美國,高中生可通過先修課程學習大學的學科內容,或者通過雙學分課程直接學習大學內容,成績計入大學學分。當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30多個國家都已實施“第一年教育”,從學術支援和社會支持兩方面,幫助大一新生完成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

        國務院印發(fā)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樹立系統(tǒng)培養(yǎng)觀念,推進小學、中學、大學有機銜接”。楊帆認為,當前“雙一流”建設和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背景下,推動中學與大學的有機銜接對于人才貫通培養(yǎng)顯得尤為迫切。中學和大學作為高大銜接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由于大學掌握更多教育資源,可通過開發(fā)先修課、組織暑期夏令營等項目,提供銜接平臺,中學則以合作者身份積極參與配合。

        “目前,高中與大學的脫節(jié)是雙重的?!崩钅冉榻B,除了學生的不適應,從教師角度看,大學畢業(yè)的師范生回到高中工作,如果能將大學階段的思維方式帶入高中教學,本可以促進二者的銜接。然而,由于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限制,這些師范生往往沿用前任教師的教學方法或現(xiàn)成的課件,反過來加劇了脫節(jié)。

        李娜認為,目前,高大銜接課大多是從大學課程為出發(fā)點開設,只是提前了大學內容的教學,并沒有真正起到銜接作用。相比之下,高中教師更熟悉學生的學習情況,如果能從高中角度設計銜接課程,效果會更好。她建議,高中和大學教師應更多溝通,探討如何將大學知識與高中內容建立聯(lián)系,并傾聽學生的反饋。

        要銜接的遠不止知識

        正在北京市某頂尖高校數(shù)學專業(yè)攻讀博士的王瑩,今年暑假接待了幾位剛高考完來校園參觀的表弟和表妹,這些準大一學生最關心的問題是,暑假如何預習、大學有什么學習方法。在王瑩看來,這一假期更應該去補充此前缺少的社會經驗,“如果能重來,我希望上大學之初去更多地探索自己,而不是只盯著學術道路”。

        馬馬是深圳一家培訓機構的高中數(shù)學老師,同時也是嗶哩嗶哩平臺的UP主。除了講解高中數(shù)學,他還制作了一系列“高中大學銜接課”視頻,內容涵蓋大學專業(yè)介紹、電腦技能、職業(yè)規(guī)劃,甚至包括防詐騙和室友相處技巧。其中,“高考后第一課:學會去體檢”的觀看量最高,超過150萬。

        馬馬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課程最初是從數(shù)學知識入手,但在觀眾的反饋中,他逐漸發(fā)現(xiàn),高中畢業(yè)生最大的困惑不是課堂知識,而是課堂之外,如何在全新的環(huán)境中從零開始自主學習?!皩τ谝粋€沒見過地鐵的孩子,上大學之后學會坐地鐵和學會高等數(shù)學的思路是共通的。”馬馬認為,人生不能遇到所有問題都有一個銜接班。他在嗶哩嗶哩平臺的職責是搭一個“梯子”,讓學生從被管理者,變成對自己負責的人。

        楊帆認為,目前,國內在升學以外的銜接支持仍然不足,“高大銜接不僅是升學問題,更關乎學生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完整性與全面性”。他舉例,美國的“第一年教育”項目幫助大一新生適應大學生活;“三重奏”項目則面向低收入家庭和家中的第一代大學生,提供選課指導、經濟資助等服務。

        李木洲介紹,生涯規(guī)劃也是高大銜接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許多學生在高中階段并不清楚高等教育的形態(tài),也不了解自己的興趣,通過高中階段的生涯規(guī)劃,學生可以更充分地認識和評估自己,在大學階段更順利地發(fā)展。在法國,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貫穿整個高中階段,可以實現(xiàn)全體學生的有效升學或分流銜接,盡管國內高中已開展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但具體內容、形式及效果仍缺乏充分關注和評估。

        馬馬認為,無論是課程知識還是就業(yè)輔導,各種公開免費的資源已足夠豐富,對于剛高中畢業(yè)的學生,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在海量信息中檢索與甄別的能力?!霸谥缹W習什么、在什么時間點學習之前,更應明確自己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p>

        (文中李小然、王美、王瑩、馬馬為化名)

        《中國新聞周刊》2025年第33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編輯:付子豪】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