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終結食品"潛規(guī)則"?食品安全法面臨七大考驗——中新網

国产精品v在线播放www,亚洲日本人在线看片,91aaa在线国内观看,亚洲日本电影久久

  1. <style id="sskie"><u id="sskie"></u></style>
      <sup id="sskie"></sup>
    •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能否終結食品"潛規(guī)則"?食品安全法面臨七大考驗
      2009年06月01日 14:25 來源:羊城晚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2009年6月1日起,新的《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實施細則開始實施,任何食品添加劑目錄外的都將不能用、任何食品都不能免檢、權益受損消費者可要求10倍賠償?shù)纫?guī)定從食品的生產、銷售、監(jiān)管等相關環(huán)節(jié)為食品安全加上一道道保險。 中新社發(fā) 井韋 攝

      版權聲明:凡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曾經有這樣一個“段子”:“中國人通過食品進行化學掃盲———從大米里認識了石蠟;從火腿里認識了敵敵畏;從辣椒醬里認識了蘇丹紅;從火鍋里認識了福爾馬林;從木耳中認識了硫酸銅;從奶粉中知道了三聚氰胺……”近十年來,這一個又一個曾經陌生的名字由于頻頻發(fā)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而被變得街知巷聞,食品安全也成為社會公眾最關注而又最擔憂的問題,立法刻不容緩。

        為此,一部廣泛征求民意、在三年內幾易其稿,反復修改并經過四審的《食品安全法》終于誕生,并在今天實施,舊的《食品衛(wèi)生法》同時廢除。有網民近日總結出“皮革蛋白粉”、“甲醛銀魚”等一系列食品行業(yè)“潛規(guī)則”,并提問:《食品安全法》是這些“潛規(guī)則”的終結者嗎?昨日,記者就此采訪了廣東省食品藥品監(jiān)管局調研員張丙貴、食品安全協(xié)調處負責人楊煥等一批專家。

        考驗:索賠

        事件:結石患兒一度索賠無門

        新招:先賠償后處罰

        去年9月,國內著名企業(yè)三鹿集團宣布召回700噸受化學物品三聚氰胺污染的嬰幼兒配方奶粉。最后,擁有52年歷史的三鹿品牌以破產告終,結石患兒家長們一度無從入手索賠。直到最后成立了賠償基金,問題才得到緩解。不過,如果是日常普通消費糾紛中的賠償問題,恐怕難享“特事特辦”的便利。

        專家診斷:消費者在糾紛發(fā)生后的索賠環(huán)節(jié),通常都處在弱勢。尤其如果企業(yè)面臨破產或倒閉,消費者可能根本無法追討損失。此外,由于各部門的職能不同,消費者在投訴的時候還可能遭遇被“踢皮球”的局面。

        新法支招:為消費者索賠提供更大保障。按《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企業(yè)如果先交了罰款、罰金,剩下的財產賠償不了消費者的話,要先賠償消費者,然后再接受其他處罰,充分保障了消費者的權益。此外,執(zhí)法部門甭想“踢皮球”!妒称钒踩ā芬(guī)定,縣級以上衛(wèi)生行政、質量監(jiān)督、工商、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部門接到咨詢、投訴、舉報,對屬于本部門職責的,不得推諉,要及時答復、核實、處理。不屬本部門職責的,應書面通知并移交有權處理的部門處理。

        考驗:變質

        事件:商家可隨意踢皮球

        新招:追究商家責任

        市民王先生從某社區(qū)超市買的酸奶還在保質期內,結果已經發(fā)餿變質。他打通廠家的電話投訴之后,對方回應,產品出廠前檢查過沒問題,問題應該出在超市的銷售環(huán)節(jié),比如保存溫度過高。王先生又找到超市,結果對方卻堅稱不是自己的問題!皬S家怪商家,商家又推廠家,到底該找誰負責?”

        專家診斷:按照原來的法規(guī),銷售企業(yè)的法律責任并不明確。換句話說,如果是商家保存方法不當而導致產品出現(xiàn)問題,消費者如果要追討賠償,就缺乏有力和足夠的法律依據(jù)。

        新法支招:《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食品經營者應按照食品標簽標示的警示標志、警示說明或注意事項的要求,銷售預包裝食品。如果生產者(銷售者)明知故犯,生產或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在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的賠償金。如此一來,對銷售者的監(jiān)督力度大大增強了,消費者也有足夠的依據(jù)可以向違反規(guī)定的銷售者索賠。

      【編輯:楊威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