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3300戶家庭接受碳減排調查:你家一年排多少——中新網

国产精品v在线播放www,亚洲日本人在线看片,91aaa在线国内观看,亚洲日本电影久久

  1. <style id="sskie"><u id="sskie"></u></style>
      <sup id="sskie"></sup>
    •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南京3300戶家庭接受碳減排調查:你家一年排多少
      2009年12月17日 16:09 來源:金陵晚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記者了解到,南京大學低碳項目研究組正和國家環(huán)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美國環(huán)保協會合作,在中國11個城市的3300戶家庭中進行“低碳生活試驗”,進行碳排放的調查,該活動計算出來的11個城市參與社區(qū)的碳減排量,有可能會在北京環(huán)境交易所上市交易,作為下一年度的基金。

        而南京地區(qū)的雨花臺區(qū)梅山社區(qū)、建鄴區(qū)沿河社區(qū)和江寧區(qū)邵圣社區(qū)的330戶家庭入選調查,其中,有10戶家庭被重點監(jiān)測。昨日記者走進了這些低碳達人的家。

        一個月只坐3公里的車

        “減少碳排放可不是勤打掃衛(wèi)生,這可是一件關系地球的大事情哦!”建鄴區(qū)沿河社區(qū)的林文正老人現在是一個人居住,在十個重點家庭中編號為十,每個月,林老都要將自己的出行乘車數、水電氣使用量、生活垃圾以及廢舊報紙、塑料瓶等回收量統(tǒng)統(tǒng)記錄下來。

        作為一個減排達人,在林老的家里,處處都能感受到“減排”氣息。屋子里里外外的燈泡全部都是節(jié)能燈泡,塑料袋基本看不到,出門買菜拎的是布袋子,廚房和衛(wèi)生間里水池旁一定擺放著一個桶一個水盆。

        通過社區(qū)的宣傳,老林現在已經是社區(qū)里減少碳排放志愿者,在小區(qū)里“遛彎”時,給居民們宣傳節(jié)能減排的知識是老林現在最大的愛好。

        “有時候看到有人浪費水電這些資源,我都要上去跟他們講一講道理!崩狭指嬖V記者。如今,在沿河社區(qū)里,提前節(jié)能減排無人不曉。

        說起自己的減排心得,老林也是一套接著一套。家里的燈不僅要換成節(jié)能的,而且要養(yǎng)成人走關燈的習慣。“可別小看這隨手一關,每個月能節(jié)約不少電量。”老林說,家里的空調夏季的溫度不會超過28℃,冬天能不開就不開。

        盡管老林有一張老年卡,乘坐公交車可以享受優(yōu)惠,但是老林出門還是堅持步行。

        “多步行也是支持減少碳排放!崩狭指嬖V記者,自己每天都要出門溜達,女兒家住在馬府街附近,每次去她家,老林基本都是靠步行,“走一個多小時,也是鍛煉自己的身體”。

        在老林11月的上報統(tǒng)計表格上,記者看到,他上個月的公交車乘車里程數僅僅為“3公里”。

        尋求中國家庭減碳方法

        建鄴區(qū)沿河社區(qū)的蘇主任告訴記者,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雖然碳排放量不大,但是千家萬戶的綠色生活方式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其實在此次全國大規(guī)模碳減排調查之前,低碳生活就曾經走進南京的千家萬戶,2008年南京對1000戶家庭的碳排放量進行了調查,得出的基本數據是,交通方式的碳排放約占家庭碳排放總量的1/2。

        參與調查研究的南京大學低碳項目研究組的葛教授告訴記者,專家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將老百姓記錄下來的每日的生活點滴,通過環(huán)保部宣傳教育中心和南京大學聯合開發(fā)的碳計算器,將家庭的碳排放的數據總結和分析出來。

        而這一次,全民低碳行動項目家庭調查,在全國11個城市同時展開,目的就是希望對每種類型的家庭的碳排放量進行調查,以達到對國內碳排放的基本情況調查摸底,估計具體的調查結果將有望在明年中宣布。(姜晶晶 王君)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