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哈繼銘:中國貨幣政策年底面臨調整——中新網

国产精品v在线播放www,亚洲日本人在线看片,91aaa在线国内观看,亚洲日本电影久久

  1. <style id="sskie"><u id="sskie"></u></style>
      <sup id="sskie"></sup>
    •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經濟學家哈繼銘:中國貨幣政策年底面臨調整
      2009年07月07日 09:27 來源:濟南日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專家指出,寬松的貨幣政策可能在年底調整。

        據(jù)《信息時報》報道,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日前在恒生(中國)理財論壇中指出,中國今年GDP“保八”目標基本可以實現(xiàn),預計三季度GDP增速有望超過8%,同時11月CPI將由負增長改為正增長。

        為防止通脹,寬松的貨幣政策可能在11月末、12月初面臨調整,但調整初期不會是加息等硬措施,更多的可能采取央票發(fā)行、窗口指導調整放貸結構等軟手段,央行加息則可能需要等到明年通脹已形成的時候。

        通脹率:明年或達3.5%

        經濟復蘇的過程中,伴隨著全球市場流動性的急速放大,通脹預期已然形成,目前通脹何時到來成為市場關注焦點。哈繼銘預計,中國通脹明年會不期而至,美國通脹現(xiàn)象可能在后年到來。“從美國歷史情況來看,M2(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加快后幾年內通脹會顯現(xiàn),同時大幅減息、債務提高后很難避免未來通脹的出現(xiàn),目前這三個因素已經全部具備,預計今年美國依然保持通縮態(tài)勢,在大宗商品溫和上漲的情況下,明年美國可能小幅通縮。”哈繼銘說。

        而對于全球新興市場龍頭的中國,通脹將會來得更早。哈繼銘指出,大多新興市場的發(fā)展中國家的通脹對大宗商品價格反應較為強烈,因為中、印等新興市場的投資增速非?,PPI中水泥等生產資料價格受大宗商品價格影響較大,因此通脹會在中國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明年中國通脹就將會形成。哈預計,大宗商品溫和上漲的情況下,中國明年通脹率將達到3.5%,而大宗商品激烈上漲,明年通脹率有望達到5%。

        貨幣政策:微調初期未必加息

        哈繼銘強調,目前我國宏觀政策還沒有發(fā)生轉向,仍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因此對今年經濟的增長仍保持樂觀態(tài)度。具體來看,一季度已經實現(xiàn)了6.1%的增長,二季度預計將達到7.4%,三季度會超過8%,四季度接近9%,預計今年經濟“保八”問題不大。

        在宏觀刺激政策作用下,預計11月CPI增速有望扭負為正,屆時政策可能在11月末、12月初進行調整,不過,這種宏觀政策的改變不會是在短期內發(fā)生180度轉變,更多是窗口指導等行政措施以及增加央票發(fā)行量等。

        針對是否會采取加息措施來防止通脹?哈繼銘表示,近期經濟的增長主要不是靠降息來實現(xiàn)的,而是依靠信貸的增長,盡管11月CPI有望正增長,但全年CPI仍為負增長,因此在政策調整初期不一定會加息。

        針對當前許多投資者以及機構都將貨幣轉向當做股市進出的風向標時,他指出,即使貨幣政策出現(xiàn)微調,股價不一定就會一落千丈,因為從整個國際環(huán)境上看,如果中國的經濟迅速恢復,貨幣政策一旦縮緊,就會使人們產生人民幣加息以及大幅升值的預期,就會吸引更多的國際資金涌入中國股市和房市,從而推高資產價格。因此,中國即使有貨幣政策轉向,股市短期波動不可避免,但是不一定是深調。

        房價:下半年將繼續(xù)回升

        哈繼銘表示,我國房地產價格與半年前相比明顯上調,前期房價上漲是由于買房自住需求的釋放。

        據(jù)測算,去年我國房價收入比達到80%左右(假定在6大城市,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廣州、南京的居民買一個90平方米的房子,月供占家庭收入80%左右),但是今年初,這個比例下降到60%多,明顯有一部分家庭需求開始釋放,但是到目前房價收入比又回升到75%,說明真實需求已經釋放得差不多,而投資需求還在進一步釋放,并且由于對未來通脹的擔憂,一些人提早買房透支了未來需求,可能進一步推高房價!澳壳巴涱A期非常強烈,而通脹并未真正顯現(xiàn),在宏觀政策沒有發(fā)生改變的情況下,依然會推高樓價、股價,資產價格上漲的趨勢很難改變!惫^銘表示。

      【編輯:楊威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