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日電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近日,北京某媒體工作人員小林開著愛車在高速路上行駛時,車輛突然向右側滑,與高速公路的護欄相撞,造成該車嚴重毀損,小林也受了重傷。小林介紹說,事發(fā)時,該車的左前輪鋼圈斷裂,半軸折斷,車輪飛出。
然而,當小林以質量問題向商家索要賠償時,生產廠家和商家卻以行駛不當為由,拒絕承認車輛存在質量問題。小林想通過質量鑒定證實自己的判斷,但尋求了多家檢測機構卻最終無果而返。據悉,我國僅有的幾家汽車質檢機構并不對個人開放。
日前,中國質量協(xié)會用戶委員會、清華汽車工程研究院和車人網共同發(fā)布了《2007年二季度中國汽車產品質量與售后服務質量投訴分析報告》。報告顯示,相比上季度,用戶對汽車質量問題的投訴比率呈上升趨勢,達到63.4%,服務質量投訴36.6%。無獨有偶,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日前也表示,今年上半年,涉及汽車質量、安全、價格和合同等問題的投訴有所上升,汽車投訴仍是熱點。
與汽車產品質量問題相比,汽車價格的不斷下滑也同樣引人關注。然而,盡管去年汽車價格一降再降,但廠家利潤卻普遍上升,這又是為什么呢?
汽車降價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與國際市場相比,國內汽車價格仍有降價空間。但當價格競爭空間越來越小的時候,有些企業(yè)為了追逐利潤,采取降低汽車配置等方式壓縮成本,結果導致新車質量“縮水”問題日益突出。
降價減配置,其實是業(yè)內公開的秘密。如果你細心留意和仔細對比便會發(fā)現:原本屬于車上的空調、助力轉向系統(tǒng)、電子安全鎖等配置在降價后紛紛人間蒸發(fā);原來用四輪碟剎現在用前盤后鼓;車上皮座椅變成了劣質亞麻布;讓你傾心的進口發(fā)動機變成了國產貨;車上原本存在的進口火花塞、氧傳感器等許多零部件蛻化成廉價的國產貨,現在有的廠家甚至開始考慮取消備胎……
前不久,中國質量協(xié)會發(fā)布了一份關于2006年度的全國轎車用戶滿意指數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測評新車的平均故障率達到77.1%,每百輛新車故障次數為338次,比上年的246次明顯增多。中國質量協(xié)會用戶工作部部長樊天順公開表示:“這說明這一年新車的整體品質有所下降。”
業(yè)內人士認為,新車質量問題與汽車企業(yè)的降價減配行為有著直接關系!澳壳捌囀袌龈偁幦找婕ち遥绻麊渭儼褍r格降下來,但產品質量卻得不到保障的話,對廠家來說無疑是飲鴆止渴、自掘墳墓!睒I(yè)內人士指出,“應該是規(guī)模出效益,而不是減配出效益!(黃少華)